学部新闻
学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学部新闻
计算学部举办第二十八期人工智能学科发展论坛(仲荣论坛)
发布人:李彤  发布时间:2025-06-16   浏览次数:10

6月10日,计算学部在哈工大活动中心316会议室成功举办了第二十八期哈工大计算学部人工智能学科发展论坛(仲荣论坛)。本次论坛由计算学部主办,承办方为感知计算研究中心、计算学部智慧医疗研究所和黑龙江省人工智能头雁团队,邀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智慧健康研究院院长,国家高层次人才厉力华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国家高层次人才孙夕林教授和计算学部王宽全教授做专题报告。本次活动共计校内外50余位师生参加。

本次活动由计算学部人工智能学院骆功宁教授主持,计算学部副主任、软件学院院长邬向前与会致辞,计算学部李向宇副研究员、哈尔滨医科大学姜慧杰教授、东北林业大学邱兆文教授、黑龙江省恒讯软件研究院李晓坤研究员、佳木斯大学李殿奎教授和黑龙江大学张薇副教授、李志娟博士等校内外学者与会交流。

厉力华教授做题为《面向肿瘤精准诊疗的多模态/多尺度智能计算--从“临床问题牵引”到“科学问题驱动”》的报告。报告中提到通过整合各种数据,从不同角度分析肿瘤,可打造更精确的肿瘤模型。这样可以帮助医生更早发现肿瘤、判断肿瘤类型,并为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面对肿瘤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的特点,这种方法通过跨尺度分析,揭示肿瘤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用智能计算优化数据处理和预测能力,挖掘关键的生物信息,找到新的治疗策略。它不仅能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评估治疗效果、预测疾病进展,还能深入研究肿瘤的生物机制,推动从“数据驱动”到“机理驱动”的全新诊疗模式,为精准医疗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孙夕林教授做题为《肺癌核医学分子影像精准诊疗》的报告。报告阐述了分子影像技术在肺癌精准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回顾了它在展示肿瘤生物过程方面的进展,但也指出设计高精准、高灵敏的分子探针和整合多种数据仍是难题。接着,报告详细介绍了肺癌分子影像的新方法,比如通过锁定特定生物标记物(如PD-L1),用新型探针来精确成像肿瘤微环境,说明这项技术如何帮医生更准地诊断肺癌和评估治疗效果。报告还探讨了使用多时间点动态成像来监测肿瘤的复杂性和治疗反应,助力开发个性化治疗方案。通过这些研究,报告清晰地梳理了从分子成像到临床应用的整条技术路径,为未来开发更高效的探针、整合多模态影像和精准治疗算法指明了创新方向。

王宽全教授做题为《虚拟心脏建模技术及其应用》的报告。首先阐述虚拟心脏建模在医学研究和临床中的重要作用,回顾了计算机模拟在分析心脏解剖和功能方面的进展,但也指出设计高精度、可调节的三维心脏模型和实现高效渲染仍是大难题。接着,报告详细介绍了虚拟心脏的可视化技术,比如用光线投射方法从不同角度展示心脏的外形和内部结构,说明通过调整透明度能更精细地呈现三维模型和动态效果。报告还探讨了基于可调参数的虚拟心脏模型在教学、手术规划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助力个性化医疗的发展。通过这些研究,报告清晰地梳理了从三维心脏建模到动态可视化再到临床应用的完整技术路径,为未来开发高效渲染算法、通用心脏模型和可控仿真技术指明了创新方向。

在交流环节中,与会师生围绕“如何培养医工领域人才,关键要素在哪里”“黑龙江省在医工领域的特色与优势”两个议题,与报告嘉宾展开了热烈交流和深入探讨。嘉宾们强调,医工人才培养需注重跨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培养及创新思维激发,建议通过产学研合作、搭建高水平实验平台等途径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同时,黑龙江省在医工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如丰富的医疗资源、寒地生物医学研究基础及地方政策支持,为区域医工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本次仲荣论坛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前沿知识与科研灵感,还通过思辨性讨论激发了学术热情,展现了医工领域交叉融合的广阔前景,助力区域特色技术发展与人才培养。